如何活得不自由

終於想起來把共享單車卸載了。一年前開始尝鮮,半年前逐漸開始以步行和公交取代之,直到兩個月前徹底放棄使用。期間也有朋友也吐槽並卸載過,但真正促使我下決心的,還是對這一切互聫网服務所帶來的「方便」的反思。

半年前卸載饿了么時,也有過同樣的攷量。譬如這種「方便」其實對節約你的時間並沒有任何幫助,反而譲你変得更加懶惰;同時,這類服務對道路資源造成了極大的負擔(共享單車 + 送外賣的摩托車非機動車縂量),我們出門被它們撞的概率遠大約被汽車撞的概率。當然,(急功近利的心態造成的)七彩共享單車數量問題而導致的停放問題、手機位置和家庭住址的數據收集問題、一次性餐具的環保問題等就不再提了。

bicyclesbicycles

三年前Uber進入中国的時候,我與朋友一起使用,非常興奮。回国後,滴滴縂共也沒用多少次。出於個人隐私數據的攷慮,想了想真正用它的原因(大都是因爲宜家買大件和搬家),我也在半年前將它卸載了。在使用微信和支付宝時,也有了同樣的攷量(盡量不使用或減少其使用次數)。

我經常反問自己,我們爲了這些所謂的方便究竟付出了怎樣的代價。消費者是否提前被告知了這些可能的代價,消費者是否擁有在不同的情況和需求下做出不同選擇的權力。Noam Chomsky提到過,一個健康的市場環境不外乎是「informed customers making rational choices」,但在消費主義的侵蝕下,整個市場越發地傾向于譲「uninformed customers making irrational choices」。然而對於互聫网服務,尤其是對技術不敏感的人群,大家選擇(或放棄)consume一個服務的唯一理由,恐怕便是這項服務的使用人數了吧。

「你怎麼還發短息啊,現在大家都用微信了,很方便!」

「你怎麽還用現金啊,現在大家都用微信支付了,很方便!」

……

「你怎麽還走路啊,現在大家都騎共享單車了,很方便!」

在WeChat與Facebook帝国的霸權下,很多人沒有選擇的過程,對相同服務竞争對手的特點和優劣更是毫不知情。「大家在哪,我就去哪;大家用什麼,我就用什麼」,這種論調真令人感到沮喪。

然而在餐飲業又是另一番景象,人們仔細地閱讀着大众點評,精心地挑選着用餐地點;在實際用餐時,从服務、環境到味道和份量,試圖在每一個可察覚的維度來苛刻地評價自己的用歺体驗。說食慾是在當下中国唯一沒有被壓抑的慾望也毫不爲過。

不管一項服務是免費或是付費,我們只要還在使用它,就是在支持這個公司,或是在助長它做悪。只要你還在使用百度,你就無法以第三者的身份來評價魏則西事件,並从中免責。所以,當我看到朋友還在用百度网盘和百度地圖時,當然會本能地投以鄙夷的目光;看到有人用某數字公司的産品當然直接拉黑。作爲一個消費者,你當然有責任和義務去瞭解一個公司的背景,比如搞淸苹果谷歌做了哪些悪,又如各大即時通訊軟件各有什麼優劣;然後再做出你的決定。Because everything you consume, somehow and someway, contributes to a better or worse world where we live.

消費者當然不是上帝,而是幫助市場做出決策的人。所謂「劣幣驅逐良幣」,只是因爲太多消費者(在幫助政府)爲劣幣買單了。


可能自己真的挺原敎旨主義的吧:有繁體竪排的古詩文主觀上則排斥看簡體横排的,有英文原文的主觀上則排斥讀中文譯本,排斥看任何微信公众号裏面的文章和任何百度百科上的內容;能用iMessage/Telegram交流的主觀上便排斥用微信,能用Google或DuckDuckGo就絕對不用百度(如果我在地址欄裏輸入baidu.com,幾乎只是爲了確認當時网絡環境的可用性),能在Youtube上看的視頻絕對不在還不支持html5的Youku上看,能在Apple Music上找到的音樂絕對不在网易和蝦米上聴……

這樣做能譲你更自由嗎?並不能,或許反而在另一個層面上更不自由了:不能再隨心所欲地消費,不能再玩大家都玩的東西。但我相信這一定是争取真正的自由、美好和權利所必需經歷的反抗。



Date
2017-07-3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