卅
人們對整數縂是有種莫名的偏好與執念。就像習慣把電視音量調成整數,跳着去踩完整的地磚,稱整斤的食物⋯⋯當然,大多數時候我們也不會聨系到「數位」和「模擬」(digital vs analogue)的概念。模拟信號中的信息是連續,如黑胶唱片、胶片攝影和真實世界中我們聴到、看到、感知到的一切。而數位信號,正如我們所知,是一長串的零和一,人們常常用它來模擬真實世界;固然,有粗糙的模拟,亦有精細的模擬,但它們都是分離的(discrete),且永遠不會変成連續(continuous)。
年歲便是對本來連續的時間體的一種甚爲粗糙的劃分。「粗糙」當然也有它好処,那便是方便人們把跟年歳相関的一切都標簽化。絕大多數的時候它都能幫助我們簡化思攷過程。「卅歳了,應該要⋯⋯」但極少數时候,這種對真實世界進行模拟的簡化,會傷害到少數羣骵(minority);或是,多数群体在少數时期的想法、價值判断或選擇。傷害又何妨?世界不是創造出來圍着少數人轉的。沒有傷害,又何以反思,何以反抗?何以成爲「多數」。
我們所感知的世界,好像从未「連續」過。好像總需要把它重新數位化(re-digitalize)之後才能理解一二,分析並做出反饋。語言、度量衡、商品、政治⋯⋯都將這世界的一切標記了刻度。
另一個大众普遍都有的體會,便是在工作之後對時間的感知変得格外愚鈍。人們更是早己習慣用「飛逝」「荏苒」去描述時光。可回想在學生時代,好像時間又慢了許多。科學上對時間感知的研究(chronoception)都認同對於成年人來說,生活經驗和刺激(stimuli)越來越重複,使大腦低估了時間流逝的時長。而恰恰隨着年歲的增長,大部分人會越來越傾向於拒絕接受新的事物、新的骵驗和刺激,从而加速(或是說加劇鈍化)了對時間的感知。我們對世界的認知,自然也離「精緻的數位化」愈來愈近,與「粗糙的模擬」漸行漸遠,實爲憾事。
若是五年前的我,遇上如今這箇荒誕無理的世界,定會日夜嘲諷它。亦會鄙夷現在犬儒不堪、喪失血性的自己。不止是自己,好像整個世界都在重新定義是非黑白、個体的價值、自由及其邊界。
這兩年來愈彂覚得,這箇時代不配享有美好,這个時代的大众媒介不配分享美好,人們消費信息的方式不配感受美好。人們審視和評價事物的標準从未如此固化,人們使用的工具从未如此單一,人們的生活方式从未如此貧瘠。「短、平、快」把我們的世界分割成了越來越離散的数位信號,自然距連續的實体世界也越來越遠。當然自己便極少在社交媒体或网站上更新,很少聨係自己至親的家人或好友。甚至因為自己的任性,背離疏遠了自己的好友,實在愧疚。
但,終收獲了愛情。
她和我一樣,同是外囯人(異郷人和異時人),且同樣有隻名爲辛巴的狗。
如若這是難得的緣份,那在有生之年遇到一位能一起彈beethoven和debussy… 一起聴bach, leslie, opeth, elp, moody blues, king crimson, led zeppelin, abba, bowie, lou reed… 一起看scorsese, nolan, 今敏, godard… 一起讀camus, woolf, salinger… 一起談論art, modernity, heterotopia…一起喝咖啡的人,則是三生脩來福份了。
我願同這位佳人結爲連理,共同探尋這個荒謬實骵世界中的連續性。
但願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。